找到相关内容193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宝藏论

    变化。此为报通。何谓依通。约法而知缘身而用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。此为依通。何谓神通。静心照物宿命既持。种种分别皆随定力。此为神通。何谓道通。无心应物缘化万有。水月空华影象无主。此为道通。何谓三智。一曰真...

    僧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069578.html
  • 北周灭佛“后遗症”——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

    此又能保证现世的生活需要,这就使得此等人色虔诚乐业。今世苦,可以修来世成为“妙声”的辟支佛。有意思的是,这里的说法显然与智顗的“五欲”说形成鲜明的对比,可见这种俗人所奏唱的音声只是供养佛法深邃、定力...

    项 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0269948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五辑

    关,难矣!  写著,写著,从原来单纯的念头,变成极度复杂的思惟,到最后,又运起定力,将它逐渐地净化,成为一种愿心─把写日记当做修行的功课,不论如何,也要毫无间断的写下去。或许,玄机于焉露出,亦说不定!...、不思惟、不观行、不散乱,使“心性寂定”、“断绝攀缘”,与此意相通。  (3).“超凡越圣,必假静缘;坐脱立亡,能任定力”─欲从凡夫地超入圣域,必须凭借静中的助缘,圆觉经说:“无碍清净慧,皆依禅定生。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770231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佛学基础

    令生;四如意足=欲如意足、精进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思惟如意足;五根=信根、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;五力=信力、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;七觉分=择法觉、精进觉、喜觉、除觉、舍觉、定觉、念觉;八正道=正见、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17023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一辑)

    昨天少,心地比昨天光明,定力更佳,智力更强,你会肯定一切的精进砥砺都值得,一切为了摄众的悲行,竟如崖畔之珠般地辉光晶莹,而你的心,即无时无刻不在汲饮由波罗蜜流出的甘露。   第40篇   时间在哪里? 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6.html
  • 读《瑜伽经》(一)

    rdquo;、“五力”。五根是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;五力是信力、精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如果把《瑜伽经》中上述五个纲目中的“力”改为&ldquo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570718.html
  • “六祖坛经”之禅机大旨

    」之安不安,关键在于内在慧光定力  ,非外在力量所可作用,而神光「乞师与安」,是其迷惑。  于此实已显示一企盼有所解惑悟道之「机」。达摩面对此「  机」,不问因由,不示法要,但随其迷惑,以明知不可得而...

    朱维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2670784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述要

    色耳。立总量破云﹕  8页  宗----念境空无。  因----过去未来非现在。  喻----犹如非有。(四)难﹕梦境心外实有,由梦障力起  故。如定境,由定力起。释﹕梦境如实,应有质碍﹔否则不  成...

    雪松讲;陈健民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0670797.html
  • 罗锦堂:佛典中的“观”与“念”(2)

    明」。漏尽明,是说除了有漏  尽的神通外,还能自己有自己的定力,永不会再生无明的烦恼  ,所以叫「漏尽明」。  注43:六通,指的是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和漏  尽通。前五通,一般的...佛、观像念佛,或实相念佛,是需要有足  够的定力和高深的智慧,否则,就不容易得到证悟;但修持名念佛,  即是下根下智的人,也较易入手,所以印光大师曾说:  持名念佛,下手最易,成功最速,倘能都摄六根,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970856.html
  • 庐山慧远的弥陀论

    ,更不须戏论有无之实也。…若以果报得者,不须功业,非果报得者,假于定力,乃有所用。(《大正藏》四五,页130中)  [8] 法身二种,一者三十七品等诸贤圣故,二者三藏经等,此皆非身非命,亦不得有住寿之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371087.html